关注我们:

当前位置: 平台首页 > 培训公开课
培训公开课
艺术家王小慧:跨界是我们时代的创新源泉
发布时间:2018-05-14 15:00:31 来源: 作者:  浏览次数:6240 次

 混沌大学 2018-05-13

作者 王小慧


分享人 | 王小

旅德跨界艺术家




十几年前我做一个国际艺术项目评委的时候,遇到一个德国化工企业的总裁,我们聊到艺术。


他说他刚看了一个展览,一位艺术家把一台电话机放到浴缸里,大家把这个称之为艺术,而且卖了几十万美金。他很不服气。他说,我可以把100台电话机放在浴缸里,也能称之为艺术?


我就跟他讲了一个道理,我说你这个东西不是首创,是在重复别人,在当代艺术中就没有价值了。大芬村的村民模仿世界名画有时可以以假乱真,但卖出价格连一幅真迹的零头都不够。因为它是“仿”的。


杜尚的小便池这个作品大家都听说过,他是第一个把小便池拿出来做艺术品的,但为什么小便池能成为艺术品呢?因为它是第一个提出现成品艺术的人


在杜尚之前,你要把小便器画在画布上,才算艺术品。但是杜尚说,为什么现成的小便池就不能是艺术品呢?


杜尚第一个提出现实生活里的器物也可以做艺术品,他由此进入了艺术史,虽然他的表达方式有点极端,但有颠覆性。第二个四三个人再重复他就没价值了。


1

三种不同的跨界


从物种角度来说,越远亲交配,才越有生命力,近亲交配会使生命畸形、萎缩。文化或者艺术这些领域近亲繁殖也会把它引向死胡同


但在十年前,要跟人解释“跨界”这个概念很困难。


那位德国化工企业老总希望我给他做一个从未有人做过的艺术项目,我说做个“跨界艺术”的项目,他听不懂。我当时跟他解释我眼中的三种不同的跨界艺术


第一种,从A到B。历史上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很多。

中国古代才子佳人都会琴棋书画。西方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也很多,最著名的跨界艺术家是达芬奇。绘画、建筑、雕塑、数学、音乐、生理、天文地理、航空航海,每个领域他都有很高的造诣。但A就是A,B就是B,他可以有很多身份,但都是独立的,这是一种原始的跨界。


第二种是A+B,就是一种混合的东西了。

比如戏剧就是这样一种跨界艺术,它把表演、音乐、舞蹈、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组合起来,变成一个新的表现形态。但这种跨界像鸡尾酒,混搭在一起,但还是酒。基本形态没有变。


现在许多人喜欢谈“艺术+”,比如“艺术+商业”、“艺术+房产”、“艺术+金融”等等跨界组合。但两者相加的基本形态没有变,只不过相互增加了附加值。


我比较欣赏的是第三种跨界 ——A+B=C,就是要变成一种全新的东西。它们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,它已经不是A,也不是B,而是全新的C。这是不容易的,要探索、要实验、要花功夫,要有一个过程。


“有界”才能“跨界”, 跨界艺术刚刚起步,具备跨界艺术素养与条件的艺术家刚刚开始做尝试。


一位哲人谈论洋为中用时曾说过,刚开始可能会变成一种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怪胎,因为谁也不知道新东西会长什么样子。


跨界艺术大概现在也是非驴非马的孕育期,谁也说不出它应该怎么做,是什么样子。没有谁是权威,教练与裁判,开拓者与淘金者也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。不管是谁都可以一试身手。


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,艺术家的艺术修养、艺术经验与艺术准备,团队的人员配置、协作经验与敬业态度,甚至经费与场地等客观条件都会影响艺术实验的品质与成败。


跨界艺术实验像个系统工程,不仅需要团队操作,还需要社会支持,比传统的、单一的艺术家创作难度更大,成功率更小。


2

新媒体艺术是数码时代的艺术


我谈跨界艺术,喜欢举新媒体艺术的例子。因为我自己的跨界艺术就是从新媒体艺术开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。


我认为新媒体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,我把这之前的艺术都称为传统艺术。


它是全新的艺术形态,是数码时代的艺术。它的起步几乎与电脑的产生是同时的。


我回国后在同济大学成立了一个机构叫“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”,是当时国内大学第一个做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机构。


新媒体艺术是虚拟艺术,它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去物质化


我们过去看艺术品,看一幅名画,或一个雕塑品,都必须走到它面前去欣赏。我们得到卢浮宫才能看到“蒙娜丽莎”与“大卫”。


而现在通过电脑技术把天涯海角的艺术作品都调到你面前来,在一个空间里显示出来。它不再是物质的,而是虚拟的。但它的精度不仅可以逼真,而且可以放大每一个细节,从任何角度去看,甚至你感觉比你面对真的艺术品还要真实。


传统的艺术欣赏是需要观众围绕在作品周围单向观赏的


新媒体艺术的第二个特性,也是它最大的特性,就是互动性,所以国际上也有人把新媒体艺术叫作“互动媒体艺术”。


过去的艺术观赏是静态的,被动的。艺术品放在那里,要你去看它。传统的戏剧与电影,观众与艺术的关系也是单向的 ——你坐在那里看戏、看电影,它不与你发生互动关系(情绪感染除外)


但新媒体艺术不是,它必须与你发生互动的关系,例如你去碰它,它就发生变化;你再碰它,它进一步发生变化。它能与你对话交流;而且只有与你发生交流,它才能完成自己作为艺术的生命。


世博会主题馆之“城市足迹馆”序厅,每三分钟更换一个城市的场景,让观众感到置身于历史场景中。第一厅中“雾媒体”、“空中成像”等等技术的应用当时是非常令人感到新奇的。视频选自我们团队2006年的创意方案。


第三个特性是“沉浸感”。新媒体艺术往往都会营造一个空间、一种场景,让你进入其中,沉浸在里面。这是传统艺术形式做不到的。现在有的实验剧场也这么做,也应当是受到了新媒体艺术的启发。


场景化已经被广泛应用,体验式营销就是场景化在商业上的应用。我们团队原创的一个裸眼3D实景演出项目,是100米长的三面墙把观众包围在其中,就是要强调沉浸感,它给人的感染力定然是不同的。


2012年,在喜马拉雅中心举办的个人多媒体作品展“花非花”是营造沉浸感的一个成功案例。


第四个特性就是娱乐性。传统艺术都是精英艺术、少数人的艺术,是想通过艺术教育人、感化人。而新媒体艺术是大众艺术,希望普通人都能有兴趣走进它、接触它、喜欢它。


它的出发点就与传统艺术完全不一样。把“玩”与艺术结合起来。电子游戏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大产业。


《甲午余硝》裸眼3D实景演出,观众被包围在100米长的三面工业厂房原址立面投影大屏幕中,仿佛身临其境非常震撼。音乐舞蹈动画等全是原创的。


《甲午余硝》描述的是甲午战争后,南通实业家张謇用民族纺织工业救国的故事,他被毛泽东誉为“中国近代工业不能忘记的人物”。


这四个特性是新媒体艺术与生俱来的,它在根本上颠覆了艺术与创作者欣赏的关系,颠覆了艺术与人、机器与人的关系。


新媒体艺术在一开始并不为人所知,也不受人重视,最初是一批先锋艺术家在那里孜孜不倦地探索与推广,才有了今天的格局。中国是直到十几年前才开始,上海2010世博会实现了一次大推广、大普及。


但这四个特性,或者说这四个概念,已经远远超越了艺术领域,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:


它们已经被普遍接受、广泛推广、大量应用,并由此生发出许多新概念、新事物,甚至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并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

人类艺术史上还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这样深入、这样广泛、这样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、进入人们的生活。比如我们天天使用的手机、微信、微博等等都与它的影响相关。


3

无论是艺术还是商业

跨界已成为新的生产力


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摄影家。我确实很喜欢摄影,即便是我在德国那次车祸之后,我还会给自己拍照。好多人都说你都伤这样了,动都动不了,怎么还想到给自己和周围的人拍照?


我觉得这是一种本能,我把拍照作为一种记录生活的内心需求,或者说是我的“视觉日记”。


有一次我去台北诚品书店做签售活动,我和主办方说我要带着相机。主办方说你要把包存起来。我说我要带照相机,他们问我为什么非要拿?


我说我很习惯,我必须得带着。相机是我的第三只眼睛,就想我的自传《我的视觉日记》繁体字版的封面那样,相机举在我的额头。


他们问我如果你这两个小时不拿相机,你是什么感觉?我说,你就想象一下在两个小时里面用手一直捂住一只眼睛的感觉吧。他们笑了,就让我把相机带进去了。


自传《我的视觉日记》繁体字版与十五周年纪念版,至今各种版本共再版了约五十次,最近将改编成故事片。


即便如此热爱摄影,我还是想强调,我并不是一个摄影家,我是一个跨界艺术家。


我不仅拍照片,还拍影像作品、写剧本、做雕塑、做装置、做设计、做新媒体艺术、灯光艺术甚至行为艺术,做大型国际艺术文化项目,还写书。


“跨界”这两个字很形象,“跨界”是动词,是“正在进行”时。跨界是跨越边界或脚踩两只船,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,或者是在转换的过程中。


事实上,无论是艺术还是商业,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,你可以拓宽出一个全新的视野,我希望大家都勇于尝试,跨界在我们的时代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基本心态。


因为有的时候,在自己行业里大家觉得司空见惯的事情,你拿到另外一个领域去说的时候,大家就会觉得特别新奇有收获。


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,会出现新的互动,进而碰撞出灵感的火花。


4

世界上的两种艺术家


艺术史对艺术家的分类有很多说法。我从方法论上说,世界上的艺术家可以分为两种:一种是深井式的,另外一种是大海式的。


前者就一个点,使劲往下挖,挖的很深、很专一。


我认识一个美国非常有名的艺术家,我们两人曾经办过一个双人展,她的作品就是画一道道细线,签字笔粗细,大多数不到一厘米一根,密密麻麻,可以画满整片画布,甚至整面墙,这个艺术家一辈子就画这个。


如果是我会疯的,但她把这当做每天打坐似的功课。


德国还有一个很有名的艺术家叫约克,一辈子就是做与钉子有关的艺术创作。


比如一根木桩钉满钉子,甚至把钢琴也钉满。许多艺术家就是这样,一辈子只做一样东西,只画一样东西。深井式的人格类型中,出了很多大艺术家


德国艺术家约克在创作中,他一生中所有作品都与钉子有关。


还有一种艺术家,就是像海一样的,很宽很宽。


像毕加索、达芬奇,还有我特别喜欢的一位法国艺术家、建筑师勒·柯布西耶,他的理念影响到整个现代建筑思潮。我可能更欣赏这样的艺术家,永远给人新的惊喜。


至于我而言,我的基因我的性格决定我不可能在一个点上挖掘,必定是走跨界艺术的道路。


我从小就兴趣广泛,不愿做重复的事情,喜欢新领域,喜欢挑战。而且我的人生道路与艺术道路一直是交织在一起的。


我可能做不到像大海那样宽广。但是我会努力做得更宽一点、更深一点。


我希望自己的创作不仅不重复别人,也不重复自己。我说过,宁可做一个不成功的探索者,也不做一个不再探索的成功者。


注:本文根据王小慧老师在2017混沌创业营毕业模块的课程整理,由于篇幅有限视频仅放片段示例。


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
  • 微信关注我

  • 微博关注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