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高手,是能把理性练成直觉 | |
发布时间:2019-02-19 14:42:06 来源: 作者: 浏览次数:5232 次 | |
把这些套路内化在你的脑子里,把理性也练成你的直觉。 这样,就可以更容易地唤醒那个很懒的系统2,让它自发启动。 ——李善友 (本文仅为完整课程的1/4,完整课程视频内容可扫描文末小程序码免费学习) 人类总是骄傲地认为,我们区别于动物的第一特征,是理性思考。但今天,我给出一个反常识的结论: 其实动物性的感性, 才是主导人类思维的基础力量。
而恰恰是这“眼见为实”的感性认识,一直把我们禁锢在有限的经验边界里,无法跳出第一曲线。
这是真的吗?如果要把这个网斩破,该怎么做呢?
“系统1和2” 重大决策时,请不要跟着感觉走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?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在《超越智商》中,提出这个有趣的问题。
1. 大脑有结构性缺陷
牛顿在晚年,曾做过英国造币局的局长,但他遇到了一场股票风波,号称南海泡沫。
南海公司的股票从那年1月一路狂涨,牛爵士看到这个商机,也进去了。但他预料到这不可能持久,所以中间就出来了。一进一出,赚了7000英镑。
如果到这儿就结束,我们会说牛爵士真了不起,不但在科学上,在理财上也了不起。然而,他退场时感觉很奇怪,这个股票怎么还在涨,是不是有什么是我没看到的呢?
于是他转身又毅然进到股市里,不但把赚来的7000英镑全部买进,还把自己过去积攒下的钱也买进去了。到了9月,这个股票一下从1000英镑跌到了190英镑,牛爵士不但把7000英镑赔掉了,还另外赔了2万英镑,相当于今天的4000万人民币,牛爵士10年的财富积累。
所以事后,牛顿说了这样一句:我可以准确计算天体运行的规律,却无法预测人们的疯狂。
智慧聪明如牛爵士者,在面对群体性效益时,也压抑不住,吃了大亏,何况你我?
如果深挖一层,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发生?在我们的智商下面,有没有另外一个东西起更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呢?
斯坦诺维奇教授的答案非常直接,他说,人类大脑有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缺陷。这说得没错。过去几十年,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的研究,都得出一个结论: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,我们的大脑仍然停留在旧石器时代。
感性所需要的大脑区域叫边缘系统,理性所需要的大脑部位叫前额叶。前额叶发展出来的时间,远远晚于边缘系统。所以,感性成熟得早,而理性成熟得晚,是大脑结构天然形成的。
于是,斯坦诺维奇就提出了人类大脑双系统理论:系统1 和 系统2。
它指大脑的两种功能,系统1接近于我们说的感性、直觉,系统2接近我们说的理性思维。
通常,我们人类怎么思考呢?就用系统1,用直觉直接给出答案。
我们原本希望用系统2,用理性来压制系统1,但是系统2有一个特点,它特别懒,通常直接接受系统1的答案,而且认为这是自己理性得出的答案,按照它来做决策、做判断、做行为。 系统1就像是猛张飞,一看事物就有了意见;系统2像是懒诸葛,很聪明,But很懒。通常是猛张飞替你做的决定,聪明的诸葛亮在睡觉。
2. 合理协调系统1和2 那么,如何调动系统2呢?建议是:
一定要有这样一根弦。重大决策的时候,不要跟着感觉走。否则就把决策权都让给了系统1了!很多人说,我的直觉最灵,其实那是为自己不能深度思考而寻找借口而已。
系统2和系统1之间,也可以相互关照:
“眼见为实” 以为征服了它,其实被它所征服
从系统1里面跳出来,最关键的,就是要突破“眼见为实”这个思维模式。
举个例子,如上图,你认为哪条线更长?眼睛的感受是第二条线段长。即便你理性的系统2知道两条一样长,但还是无法控制地相信直觉的系统1。
因为人类的感性是用爬行脑,爬行脑喜欢视觉化的信息。
禀赋效应
再比如,“眼见为实”还会引发一种禀赋效应:对你已经拥有的东西,估值很高。
一个实验:杯子和巧克力价格一样。
第一组给每人发个杯子,告诉他,可以用杯子换巧克力。结果这100个人里,只有11个人去换了巧克力。
第二组反过来,先发巧克力,说这是瑞士巧克力,特别好,代表了爱情。然后可以去换杯子。结果也只有10个人去换了杯子。
第三组对照组,先不发,你自由选,想选啥就选啥。结果,56人选杯子,44人选巧克力,差不太多。
这强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道理: 你先拥有了什么,你就被那个东西所载有。
你以为你拥有了Something,其实你被Something所拥有。
《人类简史》里,人类以为自己征服了小麦,其实被小麦所征服。你可以换成生活中的任何东西,你以为你有了孩子,其实你被孩子所拥有;你以为你拥有这个公司,其实你被这个公司所拥有。
换句话,所知等于所知障。
所以,从最浅的层面来解释,为什么非连续性是人类思维的阿喀琉斯之踵呢?
第一曲线看得见,第二曲线看不见。所以,你拥有着第一曲线,也被第一曲线所拥有。
你有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主营业务,反过来讲,你也被蓬勃发展的主营业务局限在已有的边界之内,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就是“眼见为实”的禀赋效应,它足以把你束缚在第一曲线的既有利益之内。
举个例子: 联想VS华为
2013年,联想手机通过给运营商做定制机,一夜之间从百分之零点几,跃迁到整个市场的百分之十几。联想在中国手机市场占有率排第一名。
2012年的时候,运营商渠道占50%,开放渠道占50%,之后它们非常希望把开放渠道变大一点,对运营商的依赖小一点。但是事实怎么样呢?2013年运营商渠道增加到70%,2015年继续增加到85%,直到它崩盘。
联想的结果是,一旦定制机没有了,最后什么都没有了。
你认为联想是死于世界的变化,还是死于自己的认知呢?
对比一下,华为早期也是做定制机的,甚至份额比联想还高。2011年华为的运营商渠道占了80%。但是华为的认知认为,运营商的手机是不可持久的,所以它有一年愣是少签了近2000万个订单,来转向开放市场和电商。到了2014年,反而开放渠道达85%。
人的“经验”总有时空边界。如果经验是处在连续性的环境里,对指导未来还有效。但如果是非连续性的呢?就出现了大BUG。
刻意练习 把理性练成直觉,武装系统2 如果你的努力,只是运用“1万小时理论”,让一种动作自动化、习惯化,你练再多年,也无法实现非连续性的进步。
你要练就的,是动作背后的套路、思维模型,这个思维是让你永远可以改变的。
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表明,国际象棋大师记定式和打棋谱所花的时间,是其水平高低唯一重要的指示符,而不是跟其他对手下棋所花的时间。
就是说,不能盲目以赛代练。
把这些套路内化到你的大脑里,把理性也练成你的直觉。这样,就可以更容易地唤醒那个很懒的系统2,让它自发启动。
这需要刻意练习。
如果做一件事需要调动A神经元、F神经元、M神经元,你经常调动这三个神经元,最后它们三个就连到一块儿了。这个技能就长到了你的脑子里。
思维模型刻意练习最伟大的进行者就是芒格,他是巴菲特的搭档。一次有人问芒格,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成功?
他给出那个词跟我们讲的是一个词,理性。
他提出,如果你只是在你的商业里去思考,视野会非常狭隘。
就像大学里,学化学的不学计算机,学计算机的不学哲学,而毕业后更不会花脑力去学了。那难道你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,都会恰好滚到你学的那个知识里去吗?如果只有一个思维模型,你会犯“锤子综合症”,有一把锤子,看到什么都是钉子。
所以,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,可以从不同的角度、维度,来检查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。
芒格提出了他所学习的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——
其中,他对心理学了解最深,甚至自创了一门学科,叫人类误判心理学。在《穷查理宝典》中,他列出了25条人类误判心理学,他说他的一生就是用这25条来进行投资的。
要学这么多?太吓人了。但真正重要的,不会超过10个。你只要掌握不超过10个思维模型,已经比周围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深一大步了。
物理学家张首晟也说,如果“世界末日”要带人类的知识上船,他就选了几条,认为是人类的普世智慧元知识——
芒格接下来就建议,你必须把它们种到你的脑子里边去,其实,就是用重要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,来武装我们的系统2。
小结 我今天是在批判感性思维,破除“眼见为实”。
希望你能提升一个境界,如果能使自己的思维达到芒格的状态,该是多美啊!
所以,我的作业就是,找到你的多元思维模型,未来通过刻意练习,把它种到脑子里。 (完) |
|
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 |